福鼎有句諺語:“福鼎白茶,一年茶、三年寶、七年藥”。
福鼎民間流傳著堯帝時太姥娘娘用白茶治小兒麻疹的傳說。
福鼎茶農(nóng)常用陳年老白茶治療咽喉腫痛、牙痛、水土不服、無名發(fā)燒、疑難雜癥等,見效神速。
有些從西醫(yī)或科技的手段無法解釋其治療疾病的原因,現(xiàn)從中醫(yī)的觀點和醫(yī)學典籍來看其功效。
其制法工藝,同生曬中草藥
中醫(yī)論述
中醫(yī)藥學對每味中草藥的藥性都有論述,唐朝蘇敬在《唐本草》對茶的論述:“味甘苦,微寒,無毒。”古代醫(yī)籍普遍認為茶的性味是“苦、甘、涼”。明朝的李士才《雷公炮制藥性解·卷五》有載:“茶茗,入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經(jīng)?!辈璧臍w經(jīng)分別是手少陰心經(jīng)、手太陰肺經(jīng)、足太陰脾經(jīng)、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足少陰腎經(jīng)。而福鼎白茶更像中草藥,其制法工藝確定了它其實就是生曬的中草藥,藥效更佳,藥性更足。
較普通茶葉,性味更甚
白茶入藥
民國時期福鼎名士卓劍舟通過長期對白茶療效進行觀察和了解,在《太姥山全志》中對白毫銀針有經(jīng)典的論述:“綠雪芽,今呼為白毫,色香俱絕,而尤以鴻雪洞產(chǎn)者為最。性寒涼,功同犀角,為麻疹圣藥。”性寒涼,比普通茶葉的性味更甚。
中醫(yī)學對小兒麻疹病因病機分析:為麻毒時邪侵犯肺、脾,麻毒外達,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(jīng)。治療麻疹需要辛涼透表,清宣肺衛(wèi),清熱解毒。鴻雪洞所產(chǎn)的白毫銀針性寒涼,最能降火,火降則上清矣,又可借茶氣升散;此外,白毫銀針直入脾、肺二經(jīng),完全對癥,故治療小兒麻疹十分靈驗。
火為百病,火降則上清矣
茶與健康
陰陽學說包括陰陽對立、陰陽互根、陰陽消長和陰陽轉(zhuǎn)化四個方面。五行學說包括金、木、水火、土相生相克等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說:“茶苦而寒,陰中之陰,沉也,降也,最能降火,火為百病,火降則上清矣。然火有五火,有虛實,若少壯胃健之人,心、肺、脾、胃之火多盛,故與茶相宜。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,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;又兼解酒食之毒,使人神思闿爽,不昏不睡,此茶之功也……”華茶號小編提醒喝茶有益身心健康。
中醫(yī)典籍,大量記載
中醫(yī)典籍記載
茶被人類發(fā)明、利用之始,就是被當成藥用,大量中醫(yī)典籍記載著茶的藥用。如唐朝《唐本草》:主瘺瘡,利小便,去淡(痰)熱渴。主下氣,消宿食。陳藏器的《本草拾遺》:破熱氣,除瘴氣。久食令人瘦。孟詵的《食療本草》:利大腸,去熱,解痰。宋朝的陳承合《本草別說》:治傷暑,合醋治泄瀉甚效。元朝吳瑞的《日用本草》:除煩止渴,解膩清神。明朝·李中梓的《本草通玄》:解炙煿毒、酒毒。清朝黃宮繡《本草求真》:清頭目,除煩渴,化痰,消食,利尿,解毒。治頭痛,目昏,多睡善寐,心煩口渴,食積痰滯,瘧,痢。王士雄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清心神,涼肝膽,滌熱,肅肺胃。
白茶熱賣
福建省茶業(yè)高級工程師陳金水先生回憶:上世紀計劃經(jīng)濟時代,北京同仁堂每年向福建省茶葉總公司調(diào)撥50斤的白毫銀針,作為配制高級藥丸用,就是看中白茶獨特的藥效。至今在一些地區(qū)和國家,尤其是東南亞國家,白茶被當做藥在中藥店熱賣。
綜上所述,茶葉具有多種療效。這就不難理解福鼎白茶具有治療咽喉腫痛、牙痛、清熱消火、中暑、解毒、水土不服、腸胃不適、無名發(fā)燒、疑難雜癥等功效。白茶中以陳年老白茶的療效更顯著,這也符合中醫(yī)陰陽學說里陰陽轉(zhuǎn)化,長期儲存過程中,白茶的湯色、滋味、功效香氣隨著年份出現(xiàn)轉(zhuǎn)化,從而達到以陰制陽,以陽補陰的效果。
來源:華茶號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